环境模块 生态保持与恢复系统
波斯坦尼城生态保持与恢复系统
由于新疆深处内陆且纬度较高,环境生产量不如低纬度湿润地区,生态恢复力不强,而在我们现实的这个世界中,由于不合理放牧、水污染以及植被的破环,这片土地曾经出现过严重的生态危机。戈壁滩上烤全羊队将吸取前人教训,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尝试修补当地一直以来存在的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
①尽量减少因世界发展导致的生态破坏,并对所有本世界产生的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废物负责处理。
②对当地生态进行积极的改造,对可以控制改良的区域实行生态恢复计划。
③尊重自然,对于本就存在并将要一直存在的荒漠进行保护,禁止不合理的强加于这片区域的人类干预。
为了符合本世界的孕育理念,同时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本世界将生态系统的恢复作为重点
1.目标:解决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和重建受损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控制模式:对于生态系统遭到超负荷受害的区域,只依靠自然过程并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依靠人的帮助,针对相应情况施加特殊的方法,如引进适宜新疆气候的草种,灌木,进行人工种植,增加地面的植物覆盖,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改良。
3.理论性方法:
3.1物种框架方法: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最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这些物种作为植物群落中演替的早期阶段物种,来实现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距离现存天然生态系统不远的地方使用,如保护区的局部退化地区恢复,现存天然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和通道。其中物种选择应具备抗逆性强,能够吸引野生动物,再生能力强,能够提供快速和稳定的野生动物生物等特点。
3.2最大多样化方法:大量种植演替成熟阶段的物种,要求一定的人工管理和维护采用最大多样性方法,一般生长快的物种会形成树冠层,生长慢的耐荫物种则会等待树冠层出现缺口,有大量光线透射时,迅速生长达到树冠层。因此可以配种10%左右的先锋树种,这些树种会很快生长,为怕光直射的物种遮挡过强的阳光,等到成熟阶段的物种开始成长,需要阳光的时候,选择性地砍掉一些先锋树,砍掉的这些树需要保留在原地,为地表提供另一种覆盖。留出来的空间,下层的树木会很快补充上去,过大的空地还可以补种一些成熟阶段的物种。最大多样性方法是尽可能地按照该生态系统退化以前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种植多样物种进行恢复。
3.3采取措施:对于沙化地区:(1)通过围栏防止牲畜的进入,有效阻止植被的进一步退化;(2)通过飞播沙蒿等适应沙地生境的先锋植物的种子,使植被盖度迅速增加,防止了流动沙丘面积的扩大。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用粘土设置方格,机械固定沙丘,然后栽种草本植物和灌木固沙,栽种乔木防风,有效防止沙丘的推进。(3)采取减少牲畜压力,释放自然力,人工种植高效饲料,采取与环境相适应的牧民生产方式。
对于矿区的生态恢复:以建立与本地区自然界相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与改造为目标,具体措施涉及工程措施、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设计等。开采前,对环境进行充分评估,假如环境过于脆弱,则停止这一区域开发,同时避免选取地质不稳定的高危地区,防止引发自然灾害。开采过程中,严格检测是否产生金属漏渗引发的土地污染与水污染,定期检测周边水质与地下水情况,并且种植一些可以吸附土壤中金属的植物来确保即使发生污染,我们也能够将其治理。对于开采过程中的固体残余,我们会使用艾斯克防爆墙来收纳,这些防爆墙还能用作基地围墙,也可以利用中间的沙土进行蔬菜瓜果种植。如发生紧急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艾斯克防爆墙还可以被调用为拦截屏障,减少这些自然灾害对城区的影响。对一片矿区开采全部结束后,这些设备将再次被调用到别处,而收纳在艾斯克防爆墙中的沙土将被用于矿区回填。回填后,我们会在这些沙土上重新种植耐旱的草本、灌木,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开采行为对当地生态的破坏。
4.借鉴实例:对于沙化地区的处理以塞罕坝林场的恢复作为指导与借鉴
4.1科学育苗,奠定大规模造林基础:育苗是造林的基础。建场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干旱瘠薄沙地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仅有8%。面对造林的失败,塞罕坝机械林场充分认识到使用乡土苗木造林的极端重要性,摸索总结了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培育了“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为全场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64年春季组织实施的“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林场从此开始了大规模高质量的造林绿化。
4.2克难攻坚,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在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依靠科学技术,攻克高寒地区育苗技术难关的基础上,进一步攻克造林技术难关,探索创造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等技术,科学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近百万亩。近年来,为进一步增林扩绿,塞罕坝实施了荒山“清零”行动,把全场范围内的坡度大(15度以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硬骨头”地块作为绿化重点,又探索出苗木选择与运输、整地客土、幼苗保墒、防寒越冬等一整套的造林技术,进一步提升造林成效。三年来,累计完成攻坚造林10.1万余亩,平均造林保存率95%以上
4.3科学营林,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塞罕坝机械林场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采取疏伐、定向目标伐、块状皆伐、引阔入针等作业方式,营造樟子松、云杉块状混交林和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在调整资源结构、低密度培育大径材、实现林苗一体化经营的同时,促进林下灌、草生长,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自上世纪80年代林场转入营林阶段以来,累计抚育森林258万亩次,塞罕坝森林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质量不断提升。
5.未来发展前景:生物科学实验室承担在这一百年内生态系统恢复新技术的研发,研发具有普适性的种苗,同时在未来探索出更高效的生态整治方案,致力于本世界的可持续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