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模块4--水循环体系
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在新世界的环境中,推动发展绿色低碳城市,形成智慧城市。其材料具有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市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降温。
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城市的水循环功能。
城市水循环系统既包括城市周围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城市内部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体系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高效集水 平衡生态
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内管道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可以节省地下空间;而在郊区,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雨水工程 民众参与
推行“雨水工程”,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政府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公民建设节能型房屋,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制定水的使用和水的处理法律,并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疏导有方 标准严格
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强化设计 加快改建
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