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模块-核心场景细节设计
「主体建筑构造」
主体形成阶梯式的体块
每层将四条主干道路置入空间内。并将底层进行阶梯式的架空,形成建筑底层的交通流线,有多个出入口与环境相连,方便工农业输入与排出。建筑上方架设移动缆车通道,打通了高低纬度、纵横两条交通流线。
中心设置贯通三层的电梯,设置权限,出入有记录。
最后,结合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在建筑顶部加入雨水收集装置采集水源,在建筑顶部种植绿化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建筑舒适度。
「 建筑主要功能 」
1.底层 工农业区:
农业区(种植):农作物从种植、浇水、施肥到收获全部采用无人化技术,采用温室系统制造不同温度与湿度,保证农作物的多样性。
农业区(养殖):水下养殖可食用鱼,与外海相通,以确保水质洁净。水上畜牧,采用秸秆生物饲料(添加营养物质)。
能源区:由直径100米的高空涡轮在500hpa高度处以4.8Mw功率进行风力发电,每个季度进行专业人员定期检测与维修。
生活资源保障区:负责电力,自来水,食物的供给和调配,以及能源与资源的转运与储存。
世界工厂:分有轻工业和重工业区,重工业负责世界内重要设施的制造维修,包括但不限于高空发电的风机,以及外界探索的载具与设备。
轻工业区负责生活日常相关用品的制造,包括但不限于衣着、家具、电器。
住宅区:人均50平方米高3米的居住空间。对于一个家庭的成员,居住空间进行贯通,配有额外的公共空间
- 中层 主生活区:
建立小学、中学、大学、成年及老年学校,并全部配备线上学习功能
文体区:主图藏书20万册,以科学类书籍为主,另有三个副图书馆,各藏书3万册,以娱乐类书籍为主,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馆等应有尽有,且均不少于两个
科研区:配备对于本世界发展重要科学领域相关设施,如农业,能源,机械,基础物理,材料,医药,天文,气象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相关研究空间,同时兼顾世界网络以及通讯工具及其软件的研发,与世界工厂对接。
通讯区:与科研区对接负责整个世界的线上平台建构,维修保障这个世界的监控系统和网络的正常运行。
商业区:包括基本物资的购买以及其他服务业和文化消费如服装,电器,餐厅,饰品。
其他
安保区:整个世界武力的集中机构,负责应对外来以及内部的不安因素,同时处理居民的犯罪行为,对于情节严重者有权采取流放。
办公区:对于该社会配备的完整政务体系包括司法机构,用于处理不同区域的需求和问题,以及进行资源分配、发展方向的决策。
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同时兼任储蓄的功能,与通讯区共同构建电子货币平台。
社交休闲:可以包含KTV空间、健身空间、桌游空间等,作为年轻人休闲娱乐的集合地。也可以是自习空间、阅读空间,给青少年社交提供空间。还可以是下棋空间、品茗空间等,希望打造符合不同年龄段的社交空间,以社交模块吸引人流来培育社区文化,源源不断的人流使集市重新焕发生机。
3.上层 文化景观:根据海面的变化和传统节日,设计了亲水平台,步道,江灯集市等传统集市,不仅能够使公民近距离观景,游景,也可以体现方案的灵活性,有助于呼应竞赛主题。
1.江灯集市:我们希望下层的空间可以帮助市民承载更多有文化 价值的活动,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身文脉的关注,例如逛夜市,放江灯,夜市等。
2.亲水步道/平台:整体建筑,从上到下的公共属性是逐渐递增的,底层的空间,更多地是将自然与建筑进行过渡,单个的小模块以散布组合的方式,融入自然景观,游客行在其上,不仅能够感受到清新的江风,也能体会到古色古香的景致,为周边市民提供了独特的公共活动空间。
3.观景平台:在上层的茶咖,餐饮空间中穿插了公共观景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偃月桥独特的景观资源,向前后眺望可观三座长江大桥,向内可以欣赏历史积淀深厚的偃月古桥,向对岸远眺还能看到古寺,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就餐和休闲空间,方便市民打卡拍照,分享游玩体验。
4.展陈空间:空间节点和隔断部位,使用绿植和装置,雕塑隔开,不仅提供了小型花园,也能与自然相互呼应,夜间与白天的观看体验有较大的不同。
CuSO4
1.高空风力发电占能源比重的极大部分,可是风能是一种不稳定的资源,如何较好的实现时间维度的供需平衡? 2.工农业区作为较大的耗水区和污染区,设置在建筑底部,那如何保证中上层居民的用水安全与健康?同时农业作为一个需要光的行业,放在底部是否有欠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