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模块3——设计概览
概述模块3——设计概览
一、选址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
二、功能区设计与技术整合
1.生命支持区(地下+底层)(生理需求)
核心功能:空气、水、食物、恒温
- 菌丝空气净化墙:实时过滤PM2.5、调节湿度
- 垂直真菌农场:层架式栽培菌造肉+耐寒蔬菜(LED补光)
- 水源闭环系统:雨水收集+真菌膜过滤+灰水菌解净化
- 地热+光伏互补供暖:菌丝建材保温,减少能耗
- 2. 稳定运行区(山体嵌入)(安全需求)(能源、储备、防灾)
- 微型水电+山顶风电:利用当地河流与山风
- 应急真菌电池库:菌丝生物电池作为备用电源
- 结构健康监测:菌丝传感网络预警地质灾害
- 生物隔离膜:菌丝胶质膜用于疫情或污染隔离
- 3. 共生生活区(中层环形带)(归属与爱)(家庭、社交、餐饮)
- 家庭单元簇:菌丝模块房可自由组合,私密+共享兼备
- 中央菌膳堂:集体用餐,展示真菌烹饪文化
- 全息通信树:菌丝形态的交互设备,联系外界与亲友
- 4. 贡献与成长区(上层教育环)(尊重需求)(教育、岗位、生态)
- 岗位轮换系统:每人参与真菌农场/维护/研发
- 成就区块链档案:记录个人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 生态大会堂:环形布局,每人可发言
- 真菌科技学院:培训菌类应用与生态设计
- 5. 静思与创造区(顶层穹顶)(自我实现)
- 静思堂:透明菌丝穹顶,星空观测+冥想
- 生物创作工坊:菌丝材料雕塑、菌染布料等
- “重生节”广场:年度庆典,象征生命循环
- 文明胶囊库:菌丝DNA存储技术备份人类知识
♻三、生态循环细节
废弃物处理:农业废弃物、厨余→菌丝降解→菌蛋白饲料/生物建材
碳平衡:真菌呼吸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建筑菌丝固碳,达到净零排
水资源:雨水→真菌滤池→生活用水→灰水菌解→农田灌溉(闭环)
四、对自然环境的零干扰策略
无地面开挖:建筑依托山体轻基桩,菌丝建材可自然降解
野生生态廊道:穹顶间留出动物迁徙通道,外围种植本土植物
菌群控制:使用非侵入性工程菌种,避免野外基因污染
五、系统优势总结
resilience:真菌网络自适应损伤,模块化设计易修复
文化兼容:藏式建筑美学+真菌科技,精神与科技共生
可扩展性:人口增加时可引导菌丝定向生长新模块
依山而建:建筑群背靠山体,利用地形进行结构稳定、保温隔热,并将生命支持区(如大型真菌农场、水库)嵌入地下或山体内,以保持恒温恒湿
同心圆结构:从下至上,功能从“生存”向“发展”过渡,象征文明的演进。同心圆设计也缩短了物资与人员的流动路径。
生态缓冲带:整个建筑群外围设置有本土植物缓冲带,既作为生态廊道,也进一步视觉遮蔽,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冲击
图纸二:菌丝神经网络电路设计图
分布式智能:菌丝传感器遍布建筑体,形成分布式网络,而非依赖中央计算机,系统鲁棒性更强。局部损伤不会导致系统瘫痪。
自愈能力:预设的“修复菌丝单元”含有营养液,当网络监测到断裂信号时,可引导菌丝向断点生长,实现电路自我修复。
低功耗:菌丝生物电信号处理本身能耗极低,主要能源用于信号放大和中央节点的AI分析。
图纸三:闭环水循环系统流程图
菌丝膜核心:菌丝膜能高效分解有机物、吸附重金属和病原体,是安全净化的关键。
养分循环:黑水与灰水中的废物被菌丝消化池转化为无害的灌溉水和肥料,实现“废物即资源”。
大气补水:通过建筑设计(如冷却塔)收集植物蒸腾和居民呼吸产生的水汽,补充水源,减少对外部淡水的依赖
0 条评论 (登录以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