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概述模块1——背景故事

宁德纪元——我的未来我做主

第一章:预警——而非挽歌

         22世纪,地球人类文明并未陷入肉眼可见的崩溃。在超级人工智能“盖亚”的精细调控下,城市运转高效,大多数地区的环境指标仍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最顶尖的科学家们却从繁杂的数据中解读出了不容乐观的未来。由一众科学家老登和配合他们的蜕壳助理领衔,代号为“主”的大数据模型清晰而直接地预见了一个趋势:地球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正缓慢且不可逆转地逼近极限。资源再生速度永远追不上消耗,生态系统的弹性正在消失。这不是一场突然的爆炸,而是一场缓慢的窒息。全球科学家于此达成了共识,他们的结论是: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文明长期、健康的发展。名为“存续”的巨石已悄然滚落,人类文明绝不能坐以待毙。

         与此同时,一种更为隐性的危机引起了少数社会学家的警觉:人类对“盖亚”的依赖已深入骨髓。虽然社会高效稳定,但批判性思维、艺术灵感和冒险精神正在悄然衰退。这个观点的最早、也最大胆的提出者,并非来自顶尖社科机构,而是浙江一学能源工程学院的讲师——徐相帼。

         徐老师是个妙人。他本职是教能源系统优化,但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忧心忡忡地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他开设了一门名叫“百万立方”的选修课,课程要求非常简单粗暴:假设你被扔到一个体积约百万立方公里的外星空间(包含土地、大气和海洋),如何设计一个能自我延续、且“像样”的人类文明?他强调的不是技术堆砌,而是社会结构、心理适应性和文化韧性的构建。这门课因其天马行空和徐老师略带黑色幽默的授课风格(他常一边画着离谱的能源循环图一边叹气:“同学们,靠‘盖亚’就像靠爹妈,爹妈总会老的,你得学会自己做饭啊!”),在学生中小有名气,也被私下戏称为“星际生存从入门到精通”或“文明重启指南”。

         某次,他布置的结课作业是“设计你的文明核心AI法则”,要求必须与“盖亚”的主动干预模式相反。一位被作业逼得头秃的学生,在向其在“人类文明存续委员会”当数据分析师的亲戚(一位老登)抱怨时,顺手转发了徐老师的课程大纲和几条核心论点,包括那句经典的:“最好的AI应该像个指南针,告诉你东南西北,但路得你自己走,摔了也得自己爬起来,不然要腿干嘛?”

         这份带着学生怨气和徐氏冷幽默的材料,意外地引起了那位老登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经过严谨评估,委员会内的心理学家在一份秘密报告中,正式引用了徐相帼的假设,并将其理论化:如果放任对“盖亚”的绝对依赖,几个世代后,人类可能会因失去内在驱动力而陷入集体性的 “意识消散”——一种文明意义上的精神死亡。

当心理学家徐相帼的这个基于课程讨论、尚未被完全证实的预测,与“主”模型的物理预警并列时,其预示的黑暗泥沼足以敲响双重警钟。一个能源工程学院讲师课堂上的脑洞,竟成了撬动历史的一个支点。

第二章:“我的未来我做”组——宁德的抉择

         面对已然可以预见的母星终局,“人类文明存续委员会”制定了冷酷而必要的限制计划:全球范围内引导人口有序减少,为人类文明史落下一个短暂的逗号。同时,他们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但开拓的方案,其灵感部分正源自徐相帼“百万立方”课程所强调的“文明自主性”理念。他们认为,修补只能拖延时间,真正的问题是文明模式本身。必须为人类文明寻找一个“Plan B”,一个能主动避开依赖陷阱,重拾生命主导权的新起点。于是,他们决定执行火种般的未来计划:派遣多支方舟舰队,携带文明的种子和人类的希望,前往遥远的类地行星。

         在众多科考小组中,“我的未来我做”组(We Decide Our Future Team, WDOF),其命名理念恰好与徐相帼的“指南针”比喻不谋而合,他们提出了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移民方案。

         在筛选了数百万份地球地理数据后,WDOF组选定古中国福建宁德的地形与生态模式作为新世界的模板。 原因如下:

1. 韧性模板:宁德“川海山田”的完整生态格局,是一个微型世界的完美样板。它教导人们如何与多样化的自然共处,而非对抗或完全控制。同时象征了文明既需要“根基”(山地农业、稳定),也需要“探索”(海洋文明、开放)。这本身就是对“盖亚”单一化管理模式的反思。

2. 文化隐喻:宁德文化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与适应,而非绝对的依赖。这正契合WDOF小组“利用工具,但不为工具所役”的核心哲学。宁德所在的闽东文化,兼具大陆文明的坚韧与海洋文明的冒险精神。这也与WDOF组“扎根于地,仰望星空”的理念不谋而合。他们希望新文明能继承这种平衡与务实的精神。

他们的方案获得了通过并进行实践。这不是绝望的逃亡,而是一次充满希望的、有计划的文明播种。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那位浙江一学讲师课堂理想的遥远回响。

第三章:1800名先驱与“指南针”的誓言

         “未来计划”悄然启动。限制计划以鼓励优生和资源优化的名义温和推行,而火种计划则紧锣密鼓地准备。

         方舟搭载着文明的备份以及一座百万立方级城市(这个体积单位的选择,隐约带着对那门课程起源的致敬)。根据精密的计算,为了确保文明能像有机生命体一样自我延续、和谐稳定,选择了与自然演化规律一致的人口年龄与性别比例的经严格筛选的1800名志愿者并携带了精挑细选过的优秀受精卵。1800名志愿者们都是内心坚定、充满好奇心、渴望亲手创造未来的独立思考者,承载着地球的希望与未来。

         这座城市的核心,与地球截然不同。 它的中央处理器被命名为“指南针”,而非“主宰者”。 它的核心法则体现了与“盖亚”的根本区别,也清晰地烙印着徐相帼那个课堂作业的影子:

“一、汝不得预设‘幸福’与‘最佳’之定义。

二、汝应答而非倡,析策而非决。

三、人类意志,高于一切计算效率。”

         1800名先驱者,涵盖了从生态学家到工程师,从教师到心理学家的各类人才,站在崭新的“宁德”土地上,面对陌生的太阳,老登和小登们不分彼此,所有人同呼吸,共命运,立下誓言:“于此新世,吾等立约:生命为重,机器为轻;减少能耗,爱护自然。我的未来,我做主!”

第四章:新宁德纪元的开创

         “新宁德”的晨曦中,先驱者及其后代铭记着最初的誓言:我的未来我做主,在新宁德的土地上认真且充满希望地生活着。 他们知道,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其故土那个预警最有力的回应。

 

2025-09-24 21:02:37

0 条评论 (登录以进行评论)